八十一年前的来信
邢建军
电话响起,是李秀玲大姐从北京打来的。她是拥军模范、被誉为“子弟兵母亲”的戎冠秀的孙女。李秀玲大姐说,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她想把一则关于奶奶的历史资料发给我。
故事从2006年的一个冬夜说起。家住北京的史庆云整理衣物,准备捐给公益组织。当她拿出一件棉袄时,忽然想起养母说过的话:“这棉衣可千万别丢了。”她下意识地抖了一下棉袄,突然,一个泛黄的纸卷从袖筒滚落在地。展开纸卷,里面11个儿童团成员的名字映入眼帘:张荣珍、二肥……墨迹晕染处写着“全死了”,像一串被炮火炸断的风铃。
接下来的几天,史庆云与丈夫在棉袄夹层里陆续取出10余份薄如蝉翼的纸片。当看到纸片上“李素云,八路军情报员,被日军杀害”的字样时,丈夫突然指着证明人那一栏:“戎冠秀!就是你总念叨的‘子弟兵母亲’!”
10多年后,史庆云与丈夫珍藏的另一件蓝色军大衣里又发现了新的资料。其中有一份写于1944年、讲述“我”和小云骗过日军递送秘密情报的材料,结尾附着一封寄给后来人的信件。内容大体是:敬爱的老师和同学们,你们要学习小云不怕死,为国家、为党、为人民的精神,等小云长大,要把小云的真事说给全国的老师和同学们,这小云所做的事情是九死一生的。落款处写着“李玉平手写”,并盖有戎冠秀的鲜红手章。虽然字迹潦草,错字较多,但依然让人读懂了革命先辈的血泪嘱托。
追溯着这封信件,时光回到硝烟弥漫的1940年8月。在太行山的一道沟壑中的岩洞里,八路军情报员李玉平发现了从山西逃婚出来、无依无靠的李淑敏。她把李淑敏送到戎冠秀那里,戎冠秀用破棉袄裹住她瑟瑟发抖的肩,为她改名“素云”。一年后,在戎冠秀主持下,李素云和八路军战士李景春喜结连理。此时,素云已经成为八路军的情报员。次年春天,女儿小云出生了。素云用红布把情报缝在女儿的虎头鞋里,襁褓里的女孩成了最特殊的交通员。
1942年盛夏,蝉鸣被枪声撕碎。素云抱着3个月大的小云,穿越紧邻平山县城的王子村时,遇上日军。“半夜三更抱娃走山路,这妮子哭得蹊跷!”他们一遍遍殴打、折磨素云,但她始终什么都不说。鬼子愤怒之下,把小云抛向路边草丛。
后来老乡们说,那天,看见一个女人被拖向河滩,麻绳勒进皮肉的血痕那么刺眼……素云牺牲了,但情报始终藏在女儿鞋底的暗格里。当党组织在草丛里找到奄奄一息的小云时,孩子的哭声已经微弱得像片落叶。
戎冠秀用米汤和着红糖喂大了小云。3岁那年,小云第一次见到穿军装的父亲,此时父亲已经更名为张士杰。谁能想到,这个也成为情报工作人员的父亲,与女儿见了最后一面后,就因工作需要,与女儿从此天各一方。分别那天,张士杰狠心在纸上写下了“今有子城哥把张义存密保,小名小云,生日,1942年4月16日4时46分,张士杰,史子城,定不面。”“定不面”,既是为了让收养小云的夫妇安心,也是为了保护小云身份不被敌人知道。
地下情报员李玉平,是李素云烈士在革命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之一。素云牺牲后,她怀着对战友的深情,全心全意地帮助戎冠秀照顾小云。1944年,她与戎冠秀等同志写下了许多证明材料,讲述素云的牺牲,还有年幼的小云协助递送情报的事迹,更写下了那封跨越时空、饱含深情的信件。因为小云的母亲牺牲,父亲无法寻找,他们只能把这封信写给她的养父母。
小云,就是史庆云。那些旧衣物歪歪扭扭的线迹里,藏着她母亲的热血、父亲的坚强,还有整个民族在烽火中凝结的体温。太行的山风永远记得,1942年,那个抱着孩子送情报的女人,最后望向荒野的眼神,不是恐惧,而是把生命当作了火炬。
如今,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里,那些泛黄的纸片与旧衣静静相对,见证着一个姑娘从逃婚少女到革命烈士的蜕变,也收藏着一个女儿用一生完成的认亲。
当李秀玲大姐带着哽咽,在电话里与我说起这段往事,听筒里传来的每一个颤音都像重锤敲击着心门。
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7月14日第20版)
作者简介:
邢建军,1966年出生于河北平山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平山县作协主席。多次在《人民日报》《中国艺术报》《工人日报》《中国诗歌》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,被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“燕赵文化之星”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