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为庆祝石家庄市文联成立75周年,回顾我市文艺发展的光辉历程,赓续城市历史文化血脉,展示石家庄文艺评论的光荣传统和丰硕成果,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即日起推出“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”系列宣传展示活动。其中,既有老一辈作家艺术家身处历史坐标系中的思辨回响,也有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站在时代潮头对现场与实践的理论思考。现陆续选登,以飨读者。
本期推出刘章的文学评论文章《读<诗人贺敬之>随笔》。文章围绕贾漫所著《诗人贺敬之》展开,刘章以诗家对话诗家的独特视角,深情回顾了贺敬之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。
《诗人贺敬之》书影
读《诗人贺敬之》随笔
刘章
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,诗人贾漫撰写的《诗人贺敬之》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好书!
我一向认为,郭小川和贺敬之创造了新中国新诗的高峰,无可替代。(顺便说一句,我认为五六十年代新诗的普及,诗体建设和诗的作用是辉煌时期)而贺敬之有开中国歌剧先河的经典之作《白毛女》,在解放战争期间直抵得十万精兵;有百唱不厌的歌词《南泥湾》;读这本书我又知道,经久不衰的歌曲《翻身道情》《平汉路小唱》也是他作词;还有家喻户晓的新诗精品《三门峡——梳妆台》《桂 林山水歌》《回延安》《雷锋之歌》。一个诗人,在歌剧、歌词、新诗三方面都取得最高成就,影响深远广泛,在中国诗人里没有第二个!诗是诗人灵魂之花,是诗人人格的体现。我常说,唐朝那个宋之问,为了巴结权贵给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端尿盆,为了将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两句诗夺为己有,害死了亲外甥刘希夷,他是个诗人,因为人品次,绝不会成为李白、杜甫那样大诗人。贺敬之是我崇敬的大诗人,我学诗,仿过郭小川、仿过李季、仿过田间、张志民,没有一首仿贺敬之,我感到,他的襟怀,他诗的气势,是仿不成的。例如《三门峡——梳妆台》先用了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,又用“黄河东去不回来”“黄河女儿梳妆来”等十三个“来”字,不但不使人感到诗句不丰,相反,却感到气韵生动,非新诗大手笔,谁敢为之?像贺敬之这样卓绝的诗人,他的人品和诗品太需要在他健在的时候研究了。感谢贾漫诗兄,及时地写了这本书。读了《诗人贺敬之》,使我对贺敬之的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有了了解,我进一步体会“苦难 是成功者财富”是一条真理,只有出身贫寒,人间艰苦备尝,少年立志敢于“地崩山摧壮士死”的贺敬之,才会写出《白毛女》《翻身道情》和《回延安》《桂林山水歌》。
我与贺敬之原来交往不多。我在农村,买不到《雷锋之歌》,写信要书,他寄了书,我见到题字那么潇洒,创办《国风》诗刊才请他题写刊名。后来在会上见过两次,听他谈诗时总称臧克家、艾青、田间为老师,语气又平易谦和,给我的印象很好。他是1992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,我觉得他不那么忙了,(尤其 是还有人对他说三道四)我方在93年10月访问越南归京时去看他,后又在创办郭小川研究会时请他担任顾问。我原来对他所知甚少,我总以为他是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那样春风得意地走在通向新诗高峰的路上,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他少年家境贫寒,差点没去学厨师,他后来的道路也很坎坷,难得的是他在逆境中理想坚定,热情不减,诗情迸发。原来他是在因胡风案受牵连挨批判时写出《放声歌唱》和《回延安》的;他是57年鸣放后,说他有右派言论,写出《雷锋之歌》和《西去列车的窗口》的。读到这里,我心里在喊:“美哉!贺敬之,你是共产党员诗人,你是钢铁,挨一次锤击怒放一次灵魂的火花,原来诗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!”我心里也在说:“谢谢贾漫兄,你让我认识了贺敬之。”这些,对我触动很大,我也多次挨整,总在笔记本里留下或悲或怨的“自赏诗”,缺少敬之的胸襟。同时我还想,有人说贺敬之诗无“自我”,到底什么是诗人的“自我”?难道只有时下一些“诗人”写女人乳罩裤头才是真实的“自我”吗?贺敬之在《雷锋之歌》里写道:
你的年纪,
二十二岁——
是我年轻的弟弟啊,
你的生命
如此光辉——
却是我
无比高大的
长兄!
难道这不是一种自我吗?高尚的自我又有什么不好呢?
《诗人贺敬之》不是按贺敬之的生平和活动平铺直叙地写,而是围绕《白毛女》的创作的是是非非写,围绕贺敬之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写,重点突出,用史家之笔,实事求是,客观公正,不回避,不掩饰,有说服力,也有感染力,还了贺敬之的本来面目。近十几年,有人说他“左”甚至是“左王”,作者用大量文史资料,雄辩地说明了:贺敬之从来没有“左”,他心地善良,不整人,长期戴着“一贯右倾”的帽子,他担任重要领导以后,关心人,爱护人,敢于坚持真理,为了平反文艺界冤假错案,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,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,付出了重大代价,受到伤害和误解。为了给丁玲彻底平反,他坚持真理,引起鲁艺老校长周扬的不满,他心里只想着:“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”。多么可贵的勇气啊!记得在第四次作家代表会上,他连个副主席候选人都不是,我心里不平,选理事的时候还有人不让我投他和丁玲的票,说他“左”。我说,我一定投他的票,他在那样岗位上工作左右不是,太难了,换个别人还不知怎样呢。我这样体谅他。在我们河北诗歌界,贺敬之得到普遍尊重,可是有这样说法:“老头子左点,可人家是一贯观点,不是风派……”。而今我有理由相信,凡是看过《白毛女》的人,听过他歌、喜欢他诗的人,读了这本书都会理解贺敬之,尊敬贺敬之,说一声:“好人哪!”成为他的知音!这是中国文坛,特别是中国诗坛一首知音歌!这是一股吹散迷雾的清风!
但我知道,改变成见很难。有人甚至说贺敬之的诗不是诗,我感到很悲哀。我对中国每一个有成就的诗人都是尊重的。我特别欣赏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不同而友情不疏的品格,我特别欣赏元稹白居易之交,白告了元的状,元丢了副宰相,还向白认错,交情依旧。我呼吁诗坛上要多一些理解与宽容!
作者贾漫诗兄是河北沧州人,典型的燕赵慷慨悲歌之士,其为人也,有侠肠义胆,嫉恶如仇,又公正无私,不偏不倚,因此,书中写到许多中央领导,文坛巨擘,都十分得体。例如《从清除精神污染到京西宾馆会议》那一章,有人递了告状材料,贺敬之被召到中央书记处会议室,耀邦同志开口说:“你们开的这个会,我们不知道。贺敬之同志,你先不要说,说也无非是解释。你们的会怎么收场?……”接下去写两个人不合事实的批评,“贺敬之实在憋不住,山东人的倔劲上来了,他直话直问:“耀邦同志,今天是批评我的会,我是不是没有发言权啦?”耀邦同志说:“你是中央委员,谁说你不能发言?说嘛。”笔墨不多,耀邦的快人快语,贺敬之的倔劲,跃然纸上。
贾漫记忆力惊人,他能背诵自己的诗作,也能背诵他编发的诗作,满肚子诗词古文,如他手里的棋子,任意驱使,非常贴切。例如,在写贺敬之离家寻校和奔赴延安时,反复引用杜甫的名句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和《北征》的诗句,恰到好处,暗喻准确,文彩斐然。
贾漫还多次把自己摆进去,使文章亲切,有说服力,这是诗家之笔,绝非一般书生可为。贾漫的文艺理论造诣也很深,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,对贺敬之不同时期的作品,做了精确的分析,十分有益于读者理解贺敬之以及他的诗品与人品的关系。
诗人写诗人,有文彩,富激情,文章似长河出山,跌荡起伏,浪花闪闪,一泻千里。准确、生动,亲切,自然,构成这本书的鲜明特色。这是一首诗坛知音歌,没有胆识是写不好的,成功在于贾漫是贺敬之的知音!蓬间燕雀,难知鸿鹄,只有贾漫那样高飞的云雀,才能深知贺敬之那样诗坛的雄鹰!
我的随笔只是粗读一遍的粗略印象,我还要继续读,继续写一些感受。
2000年2月27日草,3月2日补充写完。
刘章
刘章(1939年1月—2020年2月),河北兴隆上庄村人,当代中国诗坛的杰出代表,被誉为“燕山之子”与“土地的歌者”。他自幼热爱文学,中学时期便开始发表诗作,后成为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、石家庄市作协主席,并长期担任《诗刊》《中华诗词》编委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刘章的诗歌创作扎根于燕山深处的故乡热土,以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深受读者喜爱。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,更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民的深情。
刘章
(插图来源:中华诗词学会官网、燕赵晚报微信公众号、孔夫子旧书网)
编辑:封浩
审核:谷雪、李硕
监制:王文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