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
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 | 臧克家《南国行》序
发布日期:2025-07-07       发布人:管理员       发布部门:石家庄文联     点击次数:30次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编者按:为庆祝石家庄市文联成立75周年,回顾我市文艺发展的光辉历程,赓续城市历史文化血脉,展示石家庄文艺评论的光荣传统和丰硕成果,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即日起推出“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”系列宣传展示活动。其中,既有老一辈作家艺术家身处历史坐标系中的思辨回响,也有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站在时代潮头对现场与实践的理论思考。现陆续选登,以飨读者。 

本期推出臧克家为石家庄诗人刘章所作诗集序言《<南国行>序》。

1979年,河北文坛的标志性作家刘章以江南采风经历创作出版诗集《南国行》,收录《雨过青石道》等四十余首新诗,用质朴语言记录江南山水人文。《南国行》虽写于南方之行,但刘章的创作根基源于其河北农村生活经历。他长期扎根燕赵大地,其早期代表作《燕山歌》《枫林曲》均在石家庄创作,被誉为“新乡土诗派奠基人”。在《南国行》中,刘章突破地域题材局限,实现了创作转型。臧克家评价其“诗风焕然一新,山水情中见时代心跳”,肯定该诗集对拓展新诗题材的重要价值。


《南国行》书影

 

《南国行

臧克家

一般对诗歌创作情况熟悉的人,都知道刘章同志是农民诗人。他长期在农村劳动, 是一名公社的社员。二十年前,他就在《诗刊》和别的报刊上发表诗作。他的人,他的诗,都带有泥土气息,朴实而诚挚。这些写乡村的诗,他已经有几本问世了。

读了他这本《南国行》之后,我的第一个感觉是:内容、形式和整个情调和他以前的作品不大相同了。如果按住作者的名字,不一定就会想到它是刘章同志的诗。

人的思想、情感,随着环境、经历的不同而不断地在变化。这几年来,刘章同志从事编辑和艺术工作,有机会经行全国各地,眼界为之大开,他又勤于读书,对古典诗歌酷爱,这就促使他在诗歌创作上,别开生面。

《南国行》,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结的一个果子。

刘章同志有机会,在很短的时间里,走了江南好几个省份。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当年走过的那些名垂千古、使山川为之生辉的地方,他一一用脚印去印证了。周总理解放后所到的某些地方,他也有幸地到过了。身历其境,抚今追昔,能不感慨万端,情思潮涌?

 

春雨春风领袖情,

常使草堂暖融融。

 

诗人过成都杜甫“草堂”,怀念毛主席的感情油然而生。

忆往昔,怀念周总理的诗,感情浓郁而真实。当他乘坐当年总理坐过的“东方红”32号船时,写道:

 

夜半梦不成,

总是怀念情。

似觉隔壁仓,

总理在办公。

情知不是真,

几回望不停。

 

其他像《问江》《伟人不自高》《江潮》《遗念》都写得动人。 

在古田纪念馆里,看到了当年红军刷标语用的灰桶和笋壳,诗人写下了朴素有力的诗行:

 

一个灰桶,

一个笋壳,

满腔热血化激情,

如同朝霞墙上抹。

把旧世界灰尘,

一层一层剥落;

让毛委员的教导,

照亮群众的心窝。

 

这样的描写,是蘸着浓情厚意的。因为我一九二七年曾参加过武汉大革命,这些诗句,真实而又亲切地引起了我深沉无限的回忆之情。

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好河山,一草一木,都倾注了饱满的热情;对各条战线上的战士,都投以崇敬的目光,且引以自豪。看诗人笔下的“南海渔姑”的英姿:

 

船头枪架,

雾里网撒,

海潮当马,浪上打靶,

英姿飒爽好利洒

 

请欣赏诗人为我们绘制的风景画片:

 

向厦门,

画中行。

石雕小楼红横幅,

禾铺大野绿条屏。

《向厦门》

 

《夜登厦门天界峰》也颇能引人入胜:

 

漫步紫云径,

直上天界峰。

茶香云滴露,

泉静地生星。

笼身夜色淡,

拂面海风轻。

遥望台澎暗,

俯首万家灯。

 

写重庆的,写“神女峰”的,写“香溪”的,写“屈原陀”……更使我感觉亲切,因为这些名胜古迹,我都游览过,都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形象。 

在诗人笔下的云南大理,有大理石的性格,它:

 

百里苍山,百里大理石,

是你的骨骼,坚实纯洁,

经千锤万击,磨砺雕琢,

做大厦梁柱,做革命碑碣。

《致大理》

 

《蝴蝶泉》这篇白族民间故事诗,另有一种风味,以旧社会悲惨的爱情打动人心,而以光明的今天作结:

 

天地变,人间换,

自由蝶飞艳阳天,

昔日泉水一汪泪,

今朝化做酒千坛。

 

整体说来,南国行是游记,是以诗纪行。是即兴,是有感即发。像一条线把许多珠子串起来一样,诗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,成为目见、耳闻、心感的五采缤纷的印象的一个轴心。分开来看,千变万化;从高处看,他们又总归于一。这种情感本身,就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性。

因为,有了真实的感情,想象力颇丰富,表现能力较强,所以写来有香有色,有诗的味道。

因为,有了正确的思想,所以,不流于浅薄软弱。可是,这些作品,不是从斗争中来,缺乏真切的生活经验,所以,显得深度厚度不足。

在表现方面,作者显然对他自己过去运用的形式有所突破、力求提高。他想学习走上毛主席指示的道路,使作品精炼、大体整齐、押韵。同时,显然可见他有意向古典诗歌学习。有的五字句,有的七字句,说它是新诗,倒像是旧诗。

 

落霞一湖水,

春风百尺楼,

屈子行吟处,

长江日夜流。

《登行吟阁》

 

这不像是绝句吗?但它不是绝句。有不少这样形式的诗,写得颇为含蕴有味,得旧体诗之长。如《重庆》一诗中的几节:

 

一城千重雾,

毕竞遮不住,

街头批判栏,

红宇好耀目。

 

声讨四人帮

迸发愤和怒

如同航标灯

闪闪光千束。

 

停步仔细看,

心潮难平复,

似闻渣滓洞,

烈士在欢呼。

 

但另有一些,显得做作,很不自然。如《登临江楼》中的三小节:

 

节令近重阳,

更恰逢万里霜天素,

默吟一遍采桑子”,

泪水湿衣袖。

 

吟诗有旧楼,

人去重霄九

天若有情天亦老,

满眼黄花瘦。

 

岁岁重阳,总是春光,

毛主席把千载丰收留,

只道是,再无悲,今却悲秋,

思情似水涌不休。

 

我个人觉得,写新诗的同志学写旧体诗,应当注意“神似”,不宜过于求“形似”。在《南国行》中,有追求“形似”的缺点。诗的内容决定形式,如果感情不真实、不浓烈,只在字句上求整齐,求对仗(其实连平仄也不讲),因袭、平庸,缺乏创新精神,这样不但不会感人,反而使人有勉强拼凑字句之感。 

读了刘章同志的这本新作,我是很高兴的。不论在题材、表现艺术方面,都“更上一层楼”。草草地写了两千多字,表示我的一点祝贺之忱。说得不对的地方,请刘章同志指正。

 

一九七八年七月六日北京

 

臧克家


臧克家(1905-2004),当代中国诗坛泰斗,被誉“世纪诗翁”“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”。其《烙印》《泥土的歌》等诗集影响深远。作为中国作协《诗刊》首任主编,他尤其关注河北诗歌创作:1981年曾赴石家庄举办诗歌座谈会,1982年为石家庄文坛新秀主持改稿会。与刘章自1970年代中期起书信往来近三十载,在80年代石家庄市文联当时的《新土地》杂志上多次发表评介刘章诗作的文章。此次为《南国行》作序,正是两位诗人“跨越地域的文学共鸣”的见证。


臧克家



臧克家诗集《冬天》



《生命的0度》

 

(插图来源: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官方账号、微信公众号“山东大学学生会”、孔夫子旧书网、微信公众号“中外名诗赏析”)

 

 

编辑:封浩

审核:谷雪、李硕

监制:王文静


石家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地址:石家庄市普惠路8号
邮编:050000
邮箱:wlxcb66538603@163.com     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0 石家庄市文联 版权所有    冀ICP备20018655号-1